山東三聯家電公司的員工曾經為一件事情感到很得意。一家全國知名的家電經銷商到濟南開店,來之前以低價為主要訴求,在當地媒體上做了不少宣傳,給一直在山東經營家電的三聯造成很大壓力。開業當天的慶祝活動熱鬧非凡。三聯的不少員工到現場參觀,不經意間卻發現——對手擺在現場的家電外包裝箱上,竟然貼著三聯的物流條碼!
三聯家電的商品怎么會跑到競爭對手那里?合理的解釋是供應商將三聯的退貨又轉手給了另外一家。但就是在物流條碼這個細節上,三聯家電的人看清了對手的真正實力:它的戰線拉得太長,依靠供應商來做物流,因此對產品的管理不很嚴格,起碼在很多環節上要比自己粗放得多。
山東三聯家電2001年開始實施ERP,在實施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管理庫存和運輸過程,經過一番爭論,他們還是決定上物流條碼。很多人認為,既然供應商提供的商品上都已經印上了商品條碼,再貼物流條碼有些多此一舉。但是事實證明此舉決非多余,三聯家電對進入物流中心的絕大部分家電商品進行編碼,從而得以實時獲取商品的流動信息,在庫存管理、物流配送等方面的運作也變得準確和靈活。
進入三聯家電物流中心的商品會得到一個自動生成的物流條碼,該條碼上所承載的信息記錄在其ERP系統中。倉庫管理人員在出貨時根據“先進先出”的原則,合理地調整庫存商品,這樣就杜絕了為了搬運方便而人為造成的貨物積壓。同時,由于物流條碼的使用,在物流中心和賣場周轉庫之間的盤點變得清楚準確,不再有對不上賬的問題出現。
如今,三聯正在試圖將這套ERP系統貫徹到整個加盟連鎖體系中,物流條碼自然也在其中。“讓縣一級的連鎖店接受,可能還需要一個過程,有時它們會覺得物流條碼是一個添麻煩的事情。”三聯家電配送公司物流中心經理高金玲說。
不僅僅是高金玲有這樣的感覺。一直在推動條碼應用的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副主任張成海博士對此更是深有體會,在他看來,中國的條碼應用情況是:普及廣泛但是應用不足。張所說的更多還是指商品條碼。“你在超市里看到的絕大多數商品都已經印上了條碼,但是真正將條碼與企業管理流程結合起來的并不多,條碼所承載的數據和信息并沒有與企業的信息系統連接,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張成海認為中國企業的條碼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按照張成海博士的介紹,國外條碼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條碼應用起初只是為了方便零售企業統計銷售數據,實現自動結算;后來隨著POS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條碼是企業實現進、銷、存等內部管理的一個很好的工具;最近由于供應鏈管理觀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企業開始借助條碼這個數據載體與產業上下游企業共享銷售數據,最終實現供應商管理庫存,在節省供應鏈整體成本的同時,提升企業的運作效率。
張成海認為,中國的企業對于條碼的認識目前大多數還停留在第一個階段,并沒有看到作為商品數據載體的條碼給整個企業的管理帶來的便利。很多企業之所以要申請條碼,一是從眾心理:別的企業都已經有條碼了,自己沒有顯得沒有檔次;更重要的是現在像超市這樣的零售終端都已經配備了POS機,實行自動化管理,如果沒有條碼的話,自己的商品就進不了超市。因此,在很多企業那里,商品條碼只是為了應付銷售終端的要求才增加的一道工序,而對于整個企業的經營來說,它可有可無。
于是條碼應用上就出現了很多混亂的情況。不少企業覺得條碼只是進入超市的一個通行證,因此只有超市有特別要求的時候才給產品貼上條碼;還有不少企業一個條碼對應多個商品,造成零售終端在數據采集時出現不必要的混亂。
國內的企業并不是自覺地啟用條碼系統。1988年成立的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最初幾年的工作始終得不到企業的認同:制造商說銷售渠道和終端沒有要求,而商場則說制造商沒有貼條碼,自己也沒法用。1991年之后,很多從事外貿業務的企業開始接到國外合作伙伴的通知,如果沒有條碼的話,產品將不能進入國外的銷售渠道。這些外貿企業才忙不迭地給自己的商品貼上條碼。
有人將中國條碼應用不足的原因歸結為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水平過低,對于商品數據缺乏必要的需求。其實,簡單地歸結到信息化的程度,不足以說明問題,實際上條碼應用的癥結在于中國企業管理觀念和流程的粗放和落后,還沒有真正做到精細化管理,沒有意識到對于各個環節的精細把握和控制,將會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運作效率。
相信不少企業都曾感覺到這樣的問題:與比自己強大的國外競爭對手相比,無論在技術、研發、生產制造還是市場營銷方面,都看不出特別大的差距,但是反映在最終的市場占有率上,卻總是要遜人一籌。其根本的原因或許就在于對細節的把握,在于沒有更為精細化的管理。而這些所反映的是一個企業的執行力問題。中國的不少企業雖然在企業信息系統上投資幾百萬、上千萬元人民幣,卻因為對某個細節的忽略而導致世界上最先進的信息系統依然遵循著中世紀的運作效率。
張成海博士在向企業推廣條碼觀念時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對方聽了他關于條碼對于提高倉庫管理效率的介紹之后,不耐煩地說道:“倉庫管理員是做什么的?我問他庫存多少,他再去問電腦,那他不是失職嗎?”而另一家企業的回答則更讓人啼笑皆非,“我買那么多設備什么時候能夠收回投資?現在雇幾個人管理倉庫,搬來搬去,人工要比那些設備便宜得多。”
由于沒有可以共享的基礎數據和信息,企業在供應鏈的庫存、運輸、包裝、銷售等各個環節上都不能及時得到信息,對于市場和客戶的反映就非常緩慢,企業自身的管理往往會處于復雜紛亂之中,更不用說是供應鏈整合了。目前,國際連鎖零售巨頭沃爾瑪正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開發基于無線頻率識別技術的芯片,并希望這種“便宜的芯片”能夠替代條碼,自動告訴系統自己的當前位置,不管是在倉庫還是在貨架。沃爾瑪希望能夠實現智能驅動的供應鏈,其支點就是改造“條碼”這個小小的細節。
有人曾經希望政府能夠推出法規,強行規定所有的企業在產品上都要印制條碼。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這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開條碼應用的癥結。不過,來自于供應鏈終端的革命或許可以解開這個死結。隨著企業信息化進程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嘗試進行供應鏈管理,整合產業上下游的資源,這應該能夠對條碼應用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
深圳的萬佳百貨正在興建6萬多平方米的配送中心,為了實現現代化配送中心對商品的精確管理,組織自己的員工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丈量超市中所賣貨物的尺寸,在得到這些數據后,按照國家相關的物流條碼制定規范,生成自己的條碼。隨著超市這樣的零售終端對現代化管理需求的日益深入和廣泛,它們會向上游的供應商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供應商能夠建立一套完整的條碼體系。變化不僅僅在零售終端。飛利浦照明公司希望其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寶供集團能夠提供條碼服務,真正保證企業對倉儲、運輸的實時控制。
也許在條碼這個“結”被解開之后,中國企業的管理精細度、信息化以及供應鏈的協調運作都會有一個很好的提升。
資料:商品條碼和物流條碼
商品條碼是將表示商品信息的數字代碼轉換成由一組規則排列的平行線條構成的特殊符號。1970年,美國的食品雜貨業率先在食品包裝載體上使用這種條碼,隨之擴展到世界范圍內使用。商品條碼是商品的“身份證”,是商品流通于國際市場的“共同語言”。
物流條碼是供應鏈中用以標志物流領域中具體實物的一種特殊代碼,是整個供應鏈過程,包括生產廠家、配銷業、運輸業、消費者等環節的共享數據。它貫穿于整個貿易過程,并通過物流條碼數據的采集、反饋,提高整個物流系統的經濟效益。